买球信誉最好网站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07年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创办的理化科。1953年9月,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等教学研究机构中的相关专业合并组成了福建师范学院物理学系,1972年更名为福建师范大学物理学系。2003年在整合和优化原物理学系和原校实验中心部分资源的基础上,组建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根据学校工科学院组建方案,2012年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分设为买球信誉最好网站、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拥有近10000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实验室,以及88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设施条件。买球信誉最好网站下设物理系、能源与材料系、实验中心、大学物理教学部、量子调控研究所、新能源工程中心。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6人,具有高级职称53人(正高25人、副高28人);学校特聘著名物理学家郭光灿院士为双聘院士,并任买球信誉最好网站名誉院长;学院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3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
学科与专业建设:
学院现有福建省物理学一级重点学科与高原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B级;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能源与材料工程硕士点,(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同时还拥有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工程(新能源方向)和学科教学(物理)等专业硕士点。学院设有物理学、材料物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材料物理入选福建省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创新创业试点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入选福建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学院已建成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发展通道。
人才培养:
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共获得11个国家级和23个省级的教学成果奖和“质量工程”项目,形成了物理师范教育、能源与材料工科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特色,育人成效明显。
特色之一: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物理实验教学团队依托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规范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应用性”为培养目标,构建“一特色、三阶段、五模块、七课程”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实施“阶段化、单元化、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大学物理实验》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一流课程,课程“以队伍、课程和创新平台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团队”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大学物理实验》获评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
特色之二:深入中学,校地协同,贯通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新通道
一直以来,学院始终坚持面向中学,服务中学,不断强化教师教育特色。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学物理教材教法教研室白炳汉、章镇和王伟陈等老师,协同全省20多所中学开展中学物理教改五年跟踪实验,所主持的“中学物理导控探索教学法”于1989年获得全国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其后,中学教材教法团队继续在中学物理课程教学论改革方面不断探索,先后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等多项奖项。
近年来,学院校地教育协同创新团队主动对接基础教育新需求,先后与晋江市、永安市、厦门市合作建立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以提升中学物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为目标,以“回归课堂”为主线,先是以部分高中物理教师实验能力培训探路,接着以全员DIS培训切入,继而实施课改研训、课题研修和教具研发“三轨一体”协同推进,一步一个脚。叱鲆惶跣滦问葡戮哂醒Э铺厣男5匦俳醒锢斫淌ψㄒ捣⒄沟男侣纷。
特色之三:“双轮、双冀、双导”协同推进新能源工科人才培养及“一体两创三应用”工程实践体系构建
能源与材料工科教学团队积极开展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以工程认证标准及新工科理念为指导、以校校企三方协同为依托、以层次化工程人才为导向的“双轮-双翼-双导”协同推进新能源工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新体系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引领了全国新能源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在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学中做、做中学”的实践教学理念,建立了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训练为依托的“一体两创三应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将“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基本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两项工科教改成果(“‘一体两创三应用’工程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和”'双轮-双翼-双导’协同推进新能源工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双双获得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福建省量子调控及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太阳能转换与储能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太阳能转换与储能工程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先进高温超导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先进高场超导材料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先进材料与新能源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等创新平台。建成了原位XPS、SEM、AFM和EPR等有特色的设备,以及锂离子电池、太阳能薄膜电池、超导线材中试生产线,增强了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支撑。
科学研究:
重点开展量子信息、量子调控、储能材料与工程、太阳能材料与工程、光电子材料与工程、超导材料与工程、先进碳基材料、能源智能测控等研究方向。2011年以来,学院承担了203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级、省部重点和重点产学研合作课题130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498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收录379篇,在国际著名杂志PNAS、Phys. Rev. Lett.、ACS Nano、Adv.Mater.、Adv.Func.Mater.、Nano Energy 等SCI一区期刊上发表109篇,在Phys. Rev. A、Phys. Rev. B、Appl. Phys. Lett.等SCI二区期刊上发表111篇。研究论文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多篇论文引用超过100篇次。共申请了80多项发明专利,授权71项。10项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同时,学院培育并孵化1家高新技术公司(2020年获得6000多万元融资),还与苏州中钠源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时代星云科技有限公司、福建金龙稀土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部分成果实现转移转化。
党建工作:
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巩固和扩大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为学院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学院党委紧紧围绕中心抓党建、促发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近年来,学院党委认真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现专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100%覆盖,1个党支部入选首批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大力开展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努力提升基层党支部工作活力,1个党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个党支部入选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1个工作案例入选全国高校教师党支部党建创新案例精选。2个党支部荣获2021年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位教师荣获202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优秀个人,1位教师荣获2021年度“全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位教师荣获第十八届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